KU酷游·操场追光者: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成长密码
清晨六点的操场还浸在薄雾里,李老师已经蹲在跑道边,用粉笔圈出今天晨跑的起跑线。“孩子们来得早,我得先把这些标记好。”他抹了把额头的汗,运动服后背洇出深色的汗渍——这是他连续第十年为校田径队做早训。作为市重点小学的体育教师,他的办公桌抽屉里塞满了学生送的创可贴和手工贺卡,每一张都藏着一段关于“成长”的故事。
一、课堂里的“魔法师”:把枯燥变有趣
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要学‘前滚翻’!谁愿意当第一个‘小刺猬’?”三年级的体育课上,王老师故意把垫子铺成彩色波浪形,像块巨大的彩虹蛋糕。平时最调皮的小浩举着手蹦起来:“我来!我来!”当他笨拙地蜷成球却没翻过去时,全班笑成一团。王老师没有批评,反而趴在地上示范:“看,像小皮球一样抱紧膝盖,头要低下去哦!”第二次,小浩成功翻过,教室里响起掌声。下课时,小浩拉着王老师的衣角说:“老师,明天我还想玩‘刺猬游戏’。”
在中学的篮球场上,陈老师正带着男生们练传球。“注意眼神交流!像打牌时看对方的牌一样!”他突然指向场边:“那边女生组的胭脂红队,传得比你们整齐!”男生们立刻挺直腰板,传球速度加快了不少。课后,班长悄悄说:“陈老师总说,体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就像篮球,少了任何一个队友,篮筐都进不了球。”
二、赛场外的“守护者”:用陪伴定义责任
去年区运动会的雨幕中,张老师裹着塑料布站在终点线旁,手里攥着秒表。“最后一组800米,坚持住!”他朝着跑道大喊。高二女生林小雨脚踝扭伤,疼得眼泪直流,张老师二话不说背着她往医务室跑,自己的运动鞋全湿透了。“没事,老师以前当兵时也常负重越野。”他笑着擦去林小雨脸上的泪。后来,林小雨在作文里写道:“那天雨很大,但我看见张老师背后的衣服全湿了,却还在给我讲笑话。原来所谓坚强,是有人替你挡住了风雨。”
更难忘的是去年冬天,为了备战市足球联赛,刘老师每天放学后带队员训练到天黑。有次降温,他自掏腰包给每个队员买了热姜茶。“踢完球喝一口,别感冒了。”队员小宇偷偷把姜茶倒进保温杯,第二天又带给老师一杯。“刘老师,您也喝。”如今,这支曾排名垫底的球队,已连续两年打进决赛。
三、成长路上的“引路人”:不止于运动
“体育老师不只是教跑步、打球,”退休的前辈老周常说,“更要教孩子如何在跌倒后站起来。”这话成了年轻教师们的共识。在乡村小学,赵老师发现留守儿童小芳总是独来独往,便特意安排她当广播体操领操员。“你的动作很标准,大家都要向你学习!”渐渐地,小芳开始在课堂上主动发言,甚至成了班级的“开心果”。毕业时,她在日记本上画了幅画:赵老师举着奖状,身后是一群奔跑的孩子。
而在城市中学,李老师开设了“体育+心理”课程。有次,高一男生小阳因考试失利躲在器材室哭,李老师递给他一个篮球:“试试用全力砸向墙,喊出来!”小阳砸了十几次,终于抬起头:“老师,我好像没那么难过了。”后来,小阳成了学校篮球队的队长,性格也开朗了许多。
操场边的梧桐树又绿了一轮,李老师望着跑道上飞驰的身影,嘴角扬起笑意。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清晨,那些为学生包扎伤口的午后,那些见证奇迹的赛场瞬间,都是他们写给青春的诗。或许没人记得他们教过多少个前滚翻,但他们一定记得,有个孩子在学会投篮时说的那句“谢谢老师”,有个学生在跌倒后爬起来的样子,有个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拥抱他们说“您改变了我”。
这,就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意义——他们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,却是无数孩子生命里,最温暖的追光人。
留言: